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农业和农村发展日新月异,成果丰硕。绵阳农业生产力也获得了空前解放,突出表现为农业产量产值取得巨大进步,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形成了绵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农村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
2018年绵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5.73亿元,是1949年3.22亿元的163倍。2018年分行业来看,农业产值287.09亿元、林业21.52亿元、牧业181.29亿元、渔业20.95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122倍、135倍、263倍和2095倍。
图一 1949-2018年绵阳农业总产值总量变化情况
表一 70年绵阳农业总产值分行业情况 |
||||||
单位:万元 |
||||||
年份 |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
农业 |
林业 |
牧业 |
渔业 |
服务业 |
1949年 |
32194 |
23558 |
1595 |
6941 |
100 |
|
1978年 |
89486 |
63190 |
3932 |
22144 |
220 |
|
1988年 |
234207 |
145475 |
9254 |
76625 |
2853 |
|
1998年 |
1105653 |
640275 |
37533 |
408416 |
19429 |
|
2008年 |
2540400 |
1313660 |
95092 |
999926 |
87836 |
43886 |
2018年 |
5257334 |
2870921 |
215238 |
1812923 |
209531 |
148721 |
经过70年的发展,从各行业产值占比看,绵阳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由农业占主体地位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结构转变。1949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例结构为73.2∶5.0∶21.6∶0.2。2002年开始将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一产产值核算体系,到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54.6∶4.1∶34.5∶4.0∶2.8。1949-2018年,农业产值占比不断下降,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牧业产值占比和渔业产值占比不断上升,分别上升了12.9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林业产值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使农村资源配置更显合理,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图二 1949年农村产业构成情况
图三 2018年农村产业构成情况
二、农产品供应更加丰足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
70年来,绵阳通过大力培育优良种子、研发先进种植技术,鼓励规模种植和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粮食单产水平大幅提升,保证总产量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绵阳粮食总产量达到229.65万吨,比1949年的60.0 万吨增加169.65万吨,增长2.8倍,年均增长2.0%;粮食种植面积在逐渐下降,而产量持续提高,单产水平达到5739公斤/公顷,比1949年的1260公斤/公顷提高355.5%。尤其是2007-2017年,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2013-2018年,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在220万吨以上。
图四 1949-2018年粮食生产面积
图五 1949-2018年粮食生产产量
分品种看: 1949-2018年粮食主要品种为小麦、水稻和玉米。小麦种植面积在1949-1995年期间呈扩大趋势,之后到2018年,因种植结构调整而有所减少。水稻种植70年期间的播面相对较为稳定,保持在11万公顷以上;玉米种植除1957-1965年阶段有所减少外,其余年份呈平稳或增长趋势,得益于良好的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三类粮食作物的单产均得到明显提高,其中小麦提高483.0%,水稻提高202.5%,玉米提高515.0%。
(二)经济作物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社会提供的农产品不断增多,农产品市场呈现丰富多样性。油料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的产量分别达43.65万吨,比1949年增长21.9倍,年均增长4.6%。
图六 1949-2018年油料面积及产量
水果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产量达37.23万吨,比1949年增长69.5倍,年均增长6.4%。
图七 1949-2018年水果产量
随着蔬菜生产设施基地不断建成扩大,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1949年,蔬菜播种面积仅为1.49万公顷,到2018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03万公顷,产量达到198.07万吨。
(三)畜禽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1949年,绵阳畜牧业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年末存栏仅有46.35万头,全年出售肥猪19.41万头。改革开放后,国家相继放开了畜产品价格,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居民对牛、羊、禽肉和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市畜牧业有了很大发展,畜禽产品不断丰富。
2018年生猪出栏356.23万头,比1949年增长17.4倍;牛出栏11.17万头,比1978年增长20.1倍;羊出栏97.02万只,比1978年增长38.9倍。禽蛋、牛奶、蜂蜜2018年产量分别是14.07万吨、1.76万吨、0.69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24倍、390倍、461倍。
图八 1949-2018年生猪出栏情况
三、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对生态环境从改造到保护,由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70年。绵阳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绿色体系。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林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了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有效地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1949年,全市造林面积仅为80公顷,2018年,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109.0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3.9%。
四、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改善
绵阳地处川西平原的边缘,属以丘陵为主的地区,过去山高路窄、交通不便,农业生产条件极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提升。195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0.02万千瓦;到2018年,达304.31万千瓦,增长了1.52万倍,农业机械总动力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机收面积达到26.19万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图九 1949-2018年绵阳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趋势
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到2018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12万公顷,比1949年的3.38万公顷增长了5.5倍。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农业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
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全市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4.3%,有码头的占2.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乡镇占8.7%;99.7%的村通公路;全市74.1%的村通天然气,23.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7.5%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8.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
随着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投入观念发生转变,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工业品施用量逐年增加。1970年全市化肥施用折纯量仅为5.2万吨,至2018年达20.6万吨,农药施用量为468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8447吨。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化学工业品施用量的逐年增加,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一定作用。
六、农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建国初期,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下,吃不饱穿不暖,在贫困线上挣扎;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农民完成了从单纯的劳动者向生产者经营者的角色转换,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农民的生活水平开始明显改善,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0.5元。经过40年的发展,2018年达到16101.1元,增长了83.5 倍,比全国14617元高1484元,比全省13331元高2770元。
图十 1978-2018年绵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建国初期“一无所有”到1984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含黑白电视)7.5台、洗衣机0.3台、自行车37辆、电风扇2.7台、收音机52台;再到2016年,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8.3台、小汽车20.7辆、电冰箱85.8台、空调34.4台、热水器61.1台、计算机23台、手机244.5部。
七、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更加多元化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经营形式都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农村改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2018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91家,省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55家,完成销售收入492亿元,带动419个贫困村、12087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农民合作组织总数达3638个,家庭农场总数达2630个,带动农户面68%以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绵阳切实加强“互联网+农业”工作,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上网、触网,不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市9家县级电商运营中心运转顺利,销售收入7.8亿元;村级电商服务店达到1635家,电商经营主体到达4640家,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到30.5亿元。
八、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
绵阳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开展“卫生、整洁、文明”好习惯行动。2018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5.73%、79%和81%。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31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2%。已建成6个全国文明乡镇、5个省级文明乡镇、10个全国文明村、20个省级文明村,“乡村15里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形成,展现出了“美丽绵阳·宜居乡村”的新面貌。
九、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国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城市无法接纳众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和就业,因此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也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绵阳农村城市化建设迅速,小城镇建设蓬勃兴起。1962年,绵阳乡的个数为401个,没有建制镇。直到1985年,才有建制镇为37个,镇乡比例为10∶1,1995年发展为1.1∶1。到2018年镇乡比为1.9∶1,建制镇为177个。这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桥梁,已成为了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农村各方面建设中发挥着中心地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进入新时代,绵阳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而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