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逐步实现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70年来,统计数据见证:绵阳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在岗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人口规模明显扩大,总体增势平缓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年末绵阳市总人口仅285.87万人。经历了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1953年年末达到308.02万人,“一五”时期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达24.5‰。60年代初,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总人口逐年下降,直到1964年才恢复到灾前水平。此后,绵阳人口规模加速扩张,从1961年312.06万人到1970年突破400万人达到403.4万人,仅用了9年时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28.9‰。70年代中后期,国家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加以实施,人口扩张减速,全市总人口从1970年的403.4万到1994年突破500万(达到503.14万人)历时24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3‰。1994年以后,绵阳人口进入平缓增长期,201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536.2万人,年均自然增长率为2.66‰。
图一 绵阳市人口走势图
二、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70年来,绵阳市从“农业大市”到“工业强市”再到如今的“科技强市”,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1949年绵阳三次产业结构为为79.5:7.7:12.8,2018年为13.1:40.3:46.6,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一、二、三”结构发展为“三、二、一”结构,走上了工业与服务业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随着产业的升级,人口流动也显现出从农村向城市加速转移的趋势,城镇化率逐年上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绵阳城镇化率仅为5.95%。直到1985年建市城镇化率才超过10%,达到11.3%,历时36年。建市初期,绵阳着力打造以电子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走上改革开放新路子。至此,绵阳不仅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也明显加快,仅用11年时间,到1996年城镇化率就突破30%,达到30.24%。此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到2011年突破40%,达到41.84%。2016年安州区成立,绵阳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2017年城镇化率突破50%,达到51.01%。
三、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质量逐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市产业布局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型,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也表现出从一产业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从“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我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长期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98.8%。到1978年改革开放,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突破10%,第一产业仍然保持了80.6%“一枝独秀”的优势。从改革开放到2001年,历时23年,绵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突破20%,第三产业崭露头角。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在1998年就悄然达到24.7%,比第二产业早三年超20%。2009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历时8年从20%提升到3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29.2%接近三成,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进入“三足鼎立”时期。2015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分别达到33.4%和35.3%,之后平稳提高,到201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已降至28.5%。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统筹抓好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和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定期举办大型招聘会,搭建公共招聘网络平台,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多措并举鼓励创业,各种吸纳招引人才政策措施相继出台。随着绵阳招大引强,京东方、惠科以及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在绵落地建成,重点产业发展对就业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日渐凸显,适合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岗位在不断增加。同时,以建设绵阳科技城为契机,大力发展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拓展就业新空间,加强产业链和生态群建设,形成多层次人力资源需求,就业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劳动用工更加规范,社会保障日趋完善,职业发展前景也更加广阔。
表二 绵阳市主要年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单位:%
年 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49 |
98.8 |
0.8 |
0.4 |
1978 |
80.6 |
10.6 |
8.8 |
1998 |
56.2 |
19.2 |
24.7 |
2001 |
50.2 |
20.5 |
29.3 |
2009 |
40.1 |
30.7 |
29.2 |
2015 |
31.3 |
33.4 |
35.3 |
2018 |
28.5 |
33.7 |
37.8 |
四、劳动报酬成倍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年绵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仅181元。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27年里,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多次出现负增长,到1977年仅比1950年增加了301元,年均增长3.7%。1978年改革开放头一年,绵阳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就实现了10.6%的增长。此后,随着绵阳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加,“七五”时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额突破百元(年均增加195.25元),年均增速达到13.5%;“十五”期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突破千元(年均增加1321.6元),年均增速13.2%;“十二五”时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长上五千(年均增加5313.4元),年均增速12.7%。2018年绵阳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8266元,比1950年增长432.4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由于收入的稳定增长,绵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已逐渐从满足温饱步入到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正稳步迈向小康。据国家统计局绵阳调查队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城镇居民80%以上的消费都用在吃穿方面。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消费提档升级,到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3.8,用于交通通信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医疗保健在内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占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31.1%。农村居民的消费也从满足“吃饱”转向“吃好”,2018年,绵阳农村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4735元,比1978年增长23.4倍,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从1978年的81.8%降至37.4%。
70年来,绵阳人口规模扩大近一倍,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高。新时代,绵阳正朝着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宏伟目标奋力前进!